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文化建设>>廉文美文>>正文
开封两座塔
2018年04月04日   中国纪检监察报 审核人:   (点击次数)

清明就要到了。清明这个节日,既包含着中国人慎终追远、思亲报恩的观念,又因时值万物萌发的初春,引得人们纷纷来到春意盎然处游赏嬉戏。清明的热闹,全体现在张择端笔下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那座北宋的东京城,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。

倘若在清明时节,去开封寻找北宋东京城的踪迹,也许你要失望了。开封人有一句老话:“开封城,城摞城,地下埋着几座城。”北宋东京城,连同着战国大梁城、唐代汴州城、金代汴京城、明清开封城,按照时代先后,一层一层地埋在了今日开封城下。昔日繁华已成云烟,只有两座塔屹立不倒,成为我们感受北宋光景的唯一凭借。

繁塔

如果在开封街头询问路上怎么去繁塔,他们一定会纠正你的读音,繁塔的“繁”应该念成“婆”。繁塔建立在繁台之上,而繁台的得名据说与附近居住着许多繁姓人有关,“繁”作为姓氏时确实念“婆”。

繁台乃人工修筑的高台,修筑年代不晚于汉代。在开封这样一座经常遭受水患的城市,繁台存在的意义,正如一位清代诗人胡介祉所言,“一台高于城,河水不能没,留得古时地,依旧春花月”。建立在繁台之上的繁塔,或许正因此得以存续千年,成为开封现存最古老的建筑。

繁塔有多古老?长期以来,关心繁塔的人们对其始建年代争论不已,1984年在繁塔地下发现的一块石碑终结了这场争论,它明确提到繁塔创建于北宋开宝七年(974年),可惜的是我们尚无法确知繁塔的竣工年代,如果以创建年代论,繁塔距今已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。

今天的繁塔,看上去多少有些古怪。从下往上看,塔身共三层,呈六角形,在第三层平台之上建有一小塔,亦呈六角形,是为塔顶,塔身过大,塔顶过小,两者的比例很不协调。繁塔之所以呈现出今天所见的样子,自有一段曲折的故事,要说这个故事,还得回到开宝七年。

繁塔又称天清寺塔,先有天清寺,之后才有繁塔。开宝七年,天清寺僧鸿彻发愿亲手建造一座砖塔,“高二百四十尺”,1984年出土的石碑没有说明塔有几层,传世文献说塔有九层。在修筑经费的来源上,繁塔不可与稍晚的铁塔同日而语,铁塔系官府出资修建,繁塔主要依靠民间捐资,经费充足了,就按照设计好的图纸施工,经费要是不足,就只能停工了,也因此繁塔迟迟不能竣工。

有理由相信,繁塔曾以巍峨的九层宝塔之姿出现在世人面前。在此后元明清三代,繁塔经历了一番巨大的变动:元代的一次雷击,毁去了塔顶和最上面的两层,九层塔变成了七层塔;明初,因为风水上的原因,繁塔又被人为削去了四层,七层塔变成了三层塔;清代在所剩的三层塔身上,加盖了一座小塔,终于成为今天的模样。

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,唐代的塔多为方形,西安大雁塔是为典型,宋代的塔多为八角形,开封铁塔是为典型,六角形的繁塔,是中国塔由方形向八角形过渡时的一个代表。

如果对于古代建筑并无了解,繁塔在视觉上的丰富性也足以让我们惊叹。繁塔塔身内外遍布一尺见方的造像砖,总数近七千块,一砖一佛,姿态各异,形象生动。更为难得的是,上世纪80年代在对繁塔大修时,在二层南塔心室的墙壁上发现了二十块伎乐人造像砖,每位伎乐人手持一种乐器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乐队。据学者尼树仁的分析,这支乐队“以西域传入中土的古老乐器为主,吸收了中国传统乐器,成为以龟兹乐队为基础的中西混合乐队编制,既有金石铿锵的打击乐,又有音色清脆悠扬的吹管乐和弹拨乐”,它继承了灿烂的盛唐音乐,具有重要的音乐史研究价值。

繁塔位于陇海铁路线旁,火车轰隆隆驶过,而繁塔却少有游客前来。这座历经千年曾见证了汴梁繁华的古塔,愿意向每个感兴趣的游客,讲述它迷人的故事。

铁塔

在北宋东京城的东北部,矗立着一座高大的褐色琉璃塔,由于看上去像铁制成的,人们便称之为“铁塔”,如今它已成为开封这座城市的象征。许多人对开封铁塔的第一印象,是在中学地理课本中见到的一张图,黄河开封段的水位比开封铁塔塔底还高,形成了令人心惊的“地上悬河”,对此开封人有一句十分形象的话,“铁塔高,铁塔高,黄河达到铁塔腰”。

铁塔究竟有多高?今天我们看到的铁塔高约55.6米,共有十三层,呈八角形。若论塔的绝对高度,铁塔不算最高的,山西应县辽代木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,它通高67.3米,由于塔高与塔宽的比例不同,在视觉上,应县木塔给人以敦实雄厚的感受,而铁塔则给人高逸秀丽的感受。

铁塔的前身也是一座木塔。主持建造这座后来被称为“灵感木塔”的是一位来自浙东的木匠,历史留下了他的名字——喻皓。喻皓最擅长的就是造塔,据称他每造一塔,“先作塔式以献”,待出资者认可其建塔方案后再动工。北宋端拱二年(989年),灵感木塔在经过八年修造后竣工。有人看出木塔略往西北倾斜,其实这是喻皓独特的设计,他认为开封“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,吹之不百年,当正也”。

可惜这座木塔并不如喻皓期待的那样历经百年,北宋庆历四年(1044年),在其竣工后的半个世纪,一次雷击引发的火灾毁灭了整座木塔。五年之后,宋仁宗下诏在木塔落成的开宝寺内重修一座塔,塔式仿照木塔,而材质则变成了耐火的琉璃砖瓦。历史记载有时是不公平的,这座屹立千年的铁塔,我们竟不知是谁主持修造的,也不知它究竟于何时竣工。有当代学者推论铁塔修建了近三十年才竣工,也就是说直到北宋熙宁年间(1068年—1077年)后期,铁塔才以完整的面目示人。

铁塔外部的琉璃砖上,雕饰人物、动物、花卉、璎珞、流苏等图案,反映了北宋琉璃工艺的高超水平。进入塔内,游人可循168级陡峭的台阶登临塔顶,每一层都设有明窗供游人饱览城市风光,而且明窗开设的位置大有讲究,第一层开在北,第二层开在南,第三层开在西,第四层开在东,以此类推,直至顶层,这样就能俯瞰城市风光,不落下任何一个角落。

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吟咏铁塔的诗作。元代散曲家冯子振有一首诗,描写了古代开封“铁塔燃灯”的风俗。诗云:“擎天一柱碍云低,破暗功同日月齐。半夜火龙翻地轴,八方星象下天梯。光摇潋滟沿珠蚌,影落沧溟照水犀。火焰逼人高万丈,倒提铁笔向空题。”每到中秋之夜,在铁塔上遍燃灯盏,这场景确如诗人所云,可与日月争辉。

铁塔落成后,经历了地震四十余次、冰雹二十余次、黄河水患六次仍屹立不倒,原因之一是塔内设计了许多“结构砖”,组装在一起后严丝合缝,使塔身异常坚固。

铁塔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损害是在抗日战争期间。据记载,1938年6月间,日军对铁塔发动了猛烈袭击,“塔身遭受七八十发炮弹的轰击,塔身北侧自第四层至塔顶十三层的飞檐挑角、额枋斗拱及塔壁均遭到严重破坏……特别是第八、第九层损坏特别严重,塔壁被炮弹击透,炸成了惨不忍睹的弹洞,塔心的旋转台阶也被炸塌,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”。

然而,铁塔并未因此倒下,它依旧傲然屹立在这座千年古城中,哪怕已是遍体鳞伤。铁骨铮铮,无惧风霜打击,无惧顽敌侵袭,铁塔在开封人的心目中,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
没有历代的维护修缮,就没有今天完好的铁塔。铁塔的遭遇,让我们不禁感叹一件古物流传至今何其不易。在铁塔的一砖一瓦中,我们感受到了技艺与设计之美,也感受到了守护与传承之美。(陈彧之)

关闭窗口